你昨日上了床沒?
每年情人節來臨前照例出現一些調查報告, 主題大抵跟「失身」、「濫交」、「懷孕」、「迷姦」之類有關, 旨在探究當代年輕人的性觀念與性實踐, 看看他們注重什麼、忽視什麼。
今年自不例外, 有機構成功訪問了九百多位大專生, 據說有大約百分之五十一受訪者「接受自己有婚前性行為」, 這項調查照例見了報, 佔據了各大報章的內頁版面, 也在電台節目裡受到熱烈討論, 替每年一度的例牌新聞填塞了內容。
百分之五十一這個數字說明了什麼? 是否意味, 餘下的百分之四十九受訪者說了謊、講大話?
當然不見得。 香港畢竟是個自由社會, 上床不上床, 做愛不做愛, 各有所擇, 況且訪問進行時又沒有公安或便衣跟隨在旁, 實無必要說出違心之論; 或許百分之五十一這個數字剛好印証了香港社會的多元價值, 做愛不做愛, 上床不上床, 各有所選, 呈現了一個相當平衡的取向分佈。
然而, 如果我們細察調查報告中的具體數字, 倒易發現另一幅有別於「50/50」的性愛平均圖像。
據數字顯示, 大約有一半受訪者自稱「有信仰」, 其中有66.8%不接受婚前性行為, 若把這個組群挪開, 在餘下的一半「沒有信仰」的受訪者裡, 不接受婚前性行為的比率驟降至28.6%, 亦即大約有70% 接受婚姻與性愛的時間分離。
這現象同樣發生在所謂「貞潔」問題上, 大約有28.8%的有信仰受訪者表示「唔介意」或「十分唔介意」終生伴侶不是處男或處女, 另有16.9% 的無信仰受訪者表示「介意」或「十分介意」伴侶是否處男或處女。
這就是說, 對於婚前性行為或伴侶「貞潔」, 宗教信仰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關鍵變項, 行為上的做或不做, 跟觀念上的信與不信息息相關。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論點, 任何稍受過基本思考的人都能從報告中看出這個變數, 而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察看, 真正值得繼續探究的是兩組受訪者裡的「少數」反應, 例如, 明明有信仰, 基於什麼理由接受婚前性行為和不介意「貞潔」問題? 沒有信仰牽引, 又為了什麼原因抗拒婚前性行為和介意伴侶是否「貞潔」? 欲了解社會真象, 僅看主流數字通常會流於表面, 反而把考察焦點放置於「偏離」(deviant) 的群體上,始易抓到真意。
香港是個多元社會, 尤其到了網絡世紀, 年輕人每天在虛擬世界左逛右盪, 上網多過睇書, 玩網多過睇 TVB 劇集, 思維之新之快早已遠遠超越了成年人的舊腦袋, 若不相信, 請多瀏覽年輕人的 blog 或 xanga, 自可發現他們並不是全部只會追逐 twins 或陳冠希, 更不是日夜只懂打 game 或 msn。 年輕人懂得在網上建構自己的世界、呈現自己的心事、分享自己的視野, 而對於性與愛, 他們自有一套享受愉悅與自我保護的平衡邏輯, 箇中實踐, 往往勝過曾蔭權經常掛在嘴邊的「在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育之間求取平衡」。 成年人應該關心和關懷, 卻不必然過份擔心和介懷, 這段性與愛的成長路, 正如生命中的種種喜與怒, 總要由年輕人自己去摸索去前進, 毋庸旁人經常皺著眉頭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相對於年輕人的進步, 特區媒體很難不說是顯得迂腐。 以是次調查為例, 所有報紙在處理這宗新聞時, 莫不淡化處理或嚴重忽視了數字背後的真正意義, 反而毫無例外地從「開放」或「保守」的角度去報道、批評、引伸。 面對「50/50」的平均統計數字, 有些報紙把重點放置於「有一半年輕人接受婚前性行為」, 有些報紙則剛相反, 把標題鎖定為「有一半年輕人不接受婚前性行為」, 而無論是看著杯子中的半空或半滿, 報道框架和結論總帶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或「幸好年輕人尚未全部變壞」之類教誨意味; 然後, 再在報道旁邊附加「預防情人節失身十八招」之類的所謂指南資訊, 隱把年輕人的合法性愛假設為危險的事情、應避則避的事情。
迂腐的例子當然不僅於此。 在情人節以外, 平安夜亦是如此, 總之幾乎每逢到了值得年輕人出神玩樂的喜慶日子, 主流媒體的新聞版面例必呈現一片「肅殺」之氣, 彷彿危機四伏, 城市之內, 到處是叢林中的野狼。 至於平常時分, 媒體迂腐的顯著例子在於深深執迷於「處子情結」, 記者和編輯提筆起題, 隨處可見什麼「陳議員處男獻聲唱卡拉 OK」、「黃大狀處女下海街頭宣傳」、「李醫生把第一次義工奉獻給宣明會」等等等等, 文字看似溫情洋溢, 文字背後卻是父權之刄在磨刀霍霍, 一切事情皆以「破處」為榮, 無「處」不歡, 千「處」並舉, 紙墨之間, 隱隱落紅遍地。
作為資訊把關人的傳媒既是如此, 也就難怪高官權貴的建制分子亦是聞「仆街」而心驚、見「同志」而反感了, 隨之更能理解為什麼一群自己經歷過生命和婚姻風霜的「婦女領袖」會願意挺身支持莫名其妙的「和諧家庭選舉」, 真令人好奇, 「和諧」標準到底何在, 是否只有黃曼梨和吳楚帆式的「忍無可忍, 還須再忍」才算「和諧」、沈建勳和劉天蘭式的「歡笑分手」便不算「和諧」?
年輕人是有血有肉的年輕人, 讓我們看清楚他們, 別把他們化約為簡單的數字, 別在他們頭上壓下沉重的帽子, 別誘他們答允輕率的誓章。 唯望下個情人節, 年輕人別再成為備受檢視和質疑的對象, 讓年輕人開開心心地度個節, 不必背負「性愛有罪」的危險標籤。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