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006

江湖老了那漢子



逯耀東教授病逝了。

香港報紙刊此消息, 大多提及兩年前他公開警告學生周樑楷「別以政治干預歷史, 人必須站著走路,因為人有脊樑」, 但對八十年代在台灣生活過的人來說, 印象更深刻的恐怕是他曾經慨嘆的那句「那漢子」。

說來已是廿三年前的事情了, 逯教授在<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題曰<江湖老了那漢子>的抒情長文, 以幽幽之筆勾勒惶惶之心, 道盡歲月催人的蒼涼:

「他彷彿也沒有注意別人的存在,另一個角落的囂叫似乎離他很遠。現在他注視著桌上的酒碗,碗裡有自己搖晃不定的影子。雖然他也曾想將那影子固定下來,可是卻沒有做到。這些年一直像片雲飄忽著,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他的兩髯已花白了,急裹在行囊裡封了已久的劍,現在也生(金秀)了。……他們又沈默相對,互相注視著彼此牆上的影子,彷彿想從那搖晃的影子裡,尋找歲月轉變的滄桑。」

「雖然家事已不堪想,國事又不堪問。但祇為了胸中所留存的那一點孤憤,他仍一匹駿馬,二尾瘦騾,馱著幾筐殘卷,東南西北穿梭往來,秋山悵望,春江醉臥,到如今,幾陣霜風,已吹染了項上一簪愁髮;數行雁鳴,更唱皺了眉前幾疊恨痕。跏躕前路,樓前簷下 ---- 他已聽慣了太多風聲雨聲。」

文章刊出, 動容者眾, 卻亦激起重重迴響, 首先是一位名叫陳昭瑛的台大研究生撰文質疑「江湖未老, 漢子豈可輕易言老」, 老師們不應散播失敗主義, 未老先衰地在台灣大學的椰林道上縱酒狂歌, 反該捲起衣袖, 跟年輕人攜手奮鬥, 續向混亂荒誕的時局吶喊。 隨之湧現了一連串辯議, 知識分子是否充滿無力感、 讀書人的社會參與應以何為界、 是台灣政府過於橫蠻抑或是台灣學者過於軟弱……諸如此類, 皆為話題, 大學生每天追讀報上你來我往的文字討論, 有時候熱血沸騰, 有時候百般迷茫, 各有各的感受和答案, 而歲月, 就在思考摸索裡靜靜流走。

江湖紛亂戰未休, 時間鏡頭一轉再一擺, 當年正值五十盛年的逯耀東教授剛以七十三高齡猝然病逝, 當年只是廿來歲年輕人的陳昭瑛也早已學成而做了教授, 如今的年齡, 屈指算算, 正好是逯耀東撰寫<江湖老了那漢子>時的年紀。

於是我極想翻箱倒櫃找出收藏了廿多年的兩份泛黃剪報, 往問陳昭瑛: 怎樣, 到底是江湖不老, 抑或漢子易老? 你的劍, 我們那一代的那把劍, 鈍了沒有?

但我已經懶得動了。 或許無法不承認, 真的, 漢子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