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07

三島由紀夫




記憶顯然是不可靠的。

站在小山坡上,遠眺以櫻花為伴的金閣寺,想著《金閣寺》小說作者三島由紀夫的自殺前事,一切激情與吶喊皆在眼前浮現,幾乎肯定當年曾經親歷其境目睹一切;而當年,一九七○,我才七歲啊。

報上新聞應是看過的,或許電視新聞也看過,但不可能詳盡。細節都是日後從書裏讀來,重複讀了多次,文字和影像印在腦海,從平面而立體,從虛幻而真實,隱隱便覺自己到過現場見過。

不可解的倒是,讀過的新聞太多太多了,偏偏對這樁戲劇化的自殺記憶得如幻似真,箇中必有理由,只是霧裏不知。或許是,對少年人來說, 三島之死, 太激烈也太淒美,撼動過,久久難忘。

三島由紀夫當天先是站在自衛隊總部的露台上,頭縛白巾,臉容扭曲地發表演說, 「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呼籲士兵發動政變,尊崇天皇,恢復武士古道。

沒人理睬他,笑的人卻很多,三島愕然了一下(想必亦狠狠罵了一句「馬鹿野郎」!),轉身入室,跪下切腹,追隨者替他補上三刀,斫下他的頭顱。

世人研究三島之死,都說那是右翼政治狂熱影響下的精神失常,亦有謂川端康成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刺激了他的妒忌神經,但都同意,武士道之悲壯,櫻花凋萎之頹美,都在切腹的一刀上浮現了原形。即連中國作家莫言亦謂,三島由紀夫是有七情六慾的常人,但那一刀,令他變成神。

《金閣寺》內有一段,小和尚在剃度前跟一位即將赴戰的學校先輩聊天,先輩聽完他的出家志向,若有所思地說: 「啊,是這樣的呀。那麼, 有一天我可能要麻煩你了。」

超度亡靈,責之所在。生者預想死後,順帶先向對方說聲感謝,竟是何等體貼。

金閣寺內亦有一座供奉亡靈的小木屋,但不知道是否有三島由紀夫的名字?寺院,小說,作家,彼此之間有神秘的聯繫,美之所在亦是死之所在, 湖面泛起了一彎漣漪,說不定那是三島的笑容,只是沒有遊客明白藏隱其間奧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