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007

漢子與浪子




在香港電台訪問瘂弦,請他在咪前誦讀〈如歌的行板〉,我最喜歡的詩,用詩人自己的聲音,用詩人自己的節奏。
瘂弦翻開那冊《弦外之音》,瞇起眼睛,緩緩地讀著、讀著,在文字的音樂河流裏滑行。

《弦外之音》是去年出版的集子,台灣「聯經」,收錄的都是舊作,但附了數十張老照片,更附了三張CD,由詩人親自朗讀十多首作品,深沉的聲調,讀讀讀出一段段美好的文字時光。
當然都是舊作了。瘂弦今年七十五歲,但在三十三歲已經擱下詩筆,不寫了,四十多年來,一本詩集,獨步江湖,令人一再再再再再反覆回味。於是,我沒大沒小地調侃瘂弦先生﹕這首〈如歌的行板〉大概寫於一九六四年,那就是,你停筆的前一年。因此,這是瘂弦的「晚期作品」,就你的創作史而言,確是如此。
瘂弦笑了,包容地,溫情地。

晚上把《弦外之音》帶回家,拿出夾在書頁之間的CD,播放詩人的聲音給小女孩聆聽,並再翻開書,陪她(迫她?)一句句地念,「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小女孩從不愛讀中文詩,卻仍聽得津津有味,更懂即場發揮創意,瞄一眼桌子上的鐘,揉一下眼睛道﹕「刷牙之必要,睡覺之必要,Goodnight!」

另一位坐在客廳裏的聽眾,最感動的則是〈紅玉米〉。她愛詩,愛瘂弦,也愛鄭愁予。瘂弦的詩是「漢子」,愁予的詩是「浪子」,她說。 瘂弦的詩就像北方的紅玉米,是故鄉的召喚,總在渴望回家;愁予的詩則像遠方的一口井,是甜美的誘惑,總把人從故鄉勾引漂蕩到千里之外。

《弦外之音》裏的照片裏的瘂弦,從十五歲到七十五歲,臉容雖變了,氣質卻依舊,一雙眼睛從來都是這麼溫文而情深。「這些照片顯示了一個男人的老去。」瘂弦笑道。

我則說﹕「不如這麼說,這是一個漢子的養成。」
-------

紅玉米

by 瘂弦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它就在屋簷下
掛著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鬱
都掛在那兒
猶似一些翹課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驢兒就拴在桑樹下麵

猶似嗩呐吹起
道士們喃喃著
祖父的亡靈到京城去還沒有回來

猶似叫哥哥的葫蘆兒藏在棉袍裏
一點點淒涼,一點點溫暖
以及銅環滾過崗子
遙見外婆家的蕎麥田
便哭了

就是那種紅玉米
掛著,久久地
在屋簷底下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你們永不懂得
那樣的紅玉米
它掛在那兒的姿態
和它的顏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兒也不懂得
凡爾哈侖也不懂得

猶似現在
我已老邁

在記憶的屋簷下
紅玉米掛著
一九五八年的風吹著
紅玉米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