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007

第一個清明節




許多人的清明節早已變成例牌儀式, 親友集合, 搭車出發, 緩步上山, 待得來到墓前, 拔草打掃, 上香燒衣, 然後是分吃了一些燒肉和水果, 之後是依循原路下山, 找一間食肆高高興興地聚餐話舊。
一切是如斯順暢與愉悅, 逝者已遠, 總不至於需要每祭必哭地矯情濫情。--- 除非, 那是至親死後的第一個清明。

第一個清明節, 一切順暢的皆變陌生, 一切愉悅皆煙消雲散, 一顆心在清明來臨前兩星期已經非常忐忑, 看著日曆上的紅字假期, 極渴望時間快點來臨, 墓前相望, 人鬼兩隔, 儘管陳寅恪說過「萬里重關莫相問, 此生無分待他生」, 心底卻總積下好多話語來不及等到來生已想娓娓訴說。 清明來說話, 心事聽分明。
然而當真的站到墓碑面前, 看著墳上照片, 淚水從眼睛流出的速度卻又遠快於話語從嘴巴說出。 結果便是有口難言, 勉強低聲喃喃數語, 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一個清明節, 感受強烈如第一個情人節, 尤其如果去世者是你的情人。

維根斯坦說「死亡, 從來不是人類的經驗」, 沒有死者能夠重臨告訴你死亡是何滋味。 其實面對至親之死亦頗類近。 或如朱天文所說, 生命是投射到天空的一顆衛星, 自會有軌道供日常依循, 但當至親離去, 你在失重的狀態下, 輕飄飄, 忽然領悟什麼叫做迷途, 而如果不幸在夜裡夢見離去的人, 清晨轉醒, 又竟是如此不知無措。
是的, 轉醒後, 再無措亦要坐在餐桌面前, 這時又如鄧小樺的詩句,
「詩中的敘述需要對像
像死去的人以餐桌上的缺席
定義」
剎那間你沒法判斷該否仍像往常一樣準備多一杯橙汁和多一碗麥片, 就是這些尋常生活裡的尋常細節讓你明白自己需要好長一段日子來重建尋常。

第一個清明節, 你如往年, 搭車出發, 緩步上山, 但因山上有了一位特別的死者, 你踏出的每一個步代, 車程裡望向窗外的每一個街景, 竟都是前所未有地陌生。
以至於祭罷歸家, 你發現原來必須經歷這第一個清明節, 你才可把往事像舊物般打包藏好, 然後開展下一輪的尋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