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009

行進


美兒很手多. 坐車亂搞車內物品, 更亂拍照.
長不大.
之但係又拍得幾好, 將功補過.

2.16.2009

榮念曾


往觀榮念曾的'錄鬼簿'開幕禮,很精采的人,
但不太明白的是為什麼要有唐英年在座.

日本燒肉


發現了一間叫做'味竹'的日本燒肉店, 新鮮, 相當不錯.
小女孩吃得高興就是了.

許舜英




與許舜英做了三小時對談, 是明報周刊促成的. 廿年前, 她在台灣策劃廣告, 公司叫'意識型態", 陳映真上門訪問, 從左翼觀點予以批判. 我讀得深刻.這天聊得愉快. 餐廳景觀一流, 但每次去這類餐廳, 不無內疚.景觀太奢華了, 會令人內疚.

09 立志







我決定加入羅大佑, 李宗盛, 張震嶽, 周華健的縱貫線樂隊!
但, 不是唱歌, 也不是彈結他,只是,替他摃行李!
這是情人節那夜拍的.

黃碧雲


回來了香港, 從西班牙, 但又快回去了.

'回'來與'回'去, 兩邊都是家了.

請她吃潮洲菜, 她竟吃得比我多. :)


羅志華


羅志華紀念文集出版了.
二月廿一日下午四點, 灣仔藝術中心,
有發佈會和紀念會.
書有編後記.
睡前再讀, 重溫黃碧雲那篇,
再一次, 心情難過.
黃寫得真好, 好到, 就是那種,
令你暗暗許願一定要比她先死,
以便讓她寫一篇文章悼念你.
-----
葉輝、馬家輝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這本文集的構思,始於二○○八年二月的一個下午,編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最先是葉輝提出的,他在羅志華追悼會上說,「羅志華於短短一生裏曾替不少人出了書,如今,是時候輪到我們出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了」。
《活在書堆下》書名則是馬家輝提議的,我們二話不說便決定選用這個書名,是由於我們相信,再沒有一個字比「活」字更好,更貼切地為這本文集總結陳詞,羅志華一生最好的與最壞的時光,無疑都是「活在書堆下」,他和他主理的青文書屋為不少作者出版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書,書彷彿就是他永遠的責任和承擔,他在最後的日子裏還固守着一倉書,還有一大堆永遠無法完成的書夢……
「活在書堆下」不光光是一個意象或隱喻,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以為,那就是隨着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日漸遠去的精神,或可稱之為「羅志華精神」——我們永遠懷念這位戇直的書店主理人、獨立出版人,他為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一直隱身於幕後的暗角,獨自承擔無比沉重與沉痛的責任和後果。
如果書堆真的是太沉重了,我們希望這本紀念文集能為羅志華解咒,讓他在世界的某一處「活」得輕省一些;如果書堆早已成為羅志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願這本書可以肯定沉重的價值,讓他在未完成的書夢裏「活」得更充實。
《活在書堆下》分四輯,首兩輯是來自四方八面的悼文,第一輯選自報刊(羅貴祥與梁品亮的文章是專為文集撰寫的,從未發表),第二輯選自網絡(多不勝數,無法盡錄),第三輯選自傳媒對羅志華噩訊及追思會的報道,內地報章如《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報道得立體而翔實,因此很多片言隻語的報道便略而不選了;第四輯是「二樓書店」與青文書屋的追憶文章,從中可窺見香港文化一大特色的興衰變革。
《活在書堆下》的開卷與壓卷,俱為馬國明的文章,這刻意的編排基於一個想像:青文與曙光一室兩店,猶如唇齒,兩位書店主人長期分坐於一室的兩個角落,對於書堆裏的甘苦與悲歡,大概如魚飲水,恐非室外之人所能體會;這個最簡約的編輯蒙太奇,我們相信,正是對一個遠去的年代,一段讀書的老好日子,兩三代人的啟蒙時光,以及涉身其中的過來人,表達了摯誠的致意。

2.11.2009

劉美兒幹的好事


竟在福爾摩莎找回廿二年前的舊雜誌.

上有採訪後記的照片,

廿二年青春宛如昨日才面對攝影機按下快門.

那是在緬甸採訪時拍的照,

那眼睛, 都是金光.

莫茹胡




莫健偉, 茹國烈, 胡恩威
都是創意人.
跟他們開會是極開心的事情,
更何況是籌備年底的四城文化會議,
一年一度, 溫暖的團聚.

大春看大春




張大春來港一行,


喝酒聊天,


當日剛好在世紀版上刊登了他的專訪,


他低頭看得入神.




新年時,


他喝了酒, 又寫字,


題了這樣的調侃語.


真是妙人.


張愛玲







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要出版了.



傳奇的書, 傳奇的人,



故事總是壓不住的.






月前帶陳子善訪宋以朗,



有了很好的奇遇, 且等陳教授撰文述之.



我拿起張愛玲的綠卡和居留証拍照,



很少笑得這麼開心.